关键词
诗文库 正文
右武卫将军柳公神道碑 盛唐 · 郭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一
公讳嘉泰。
字元亨
其先鲁展氏。
司空无骇至于展禽
食邑柳下。
遂因采锡姓。
鲁为楚灭。
迁于晋之解县
今为河东解人也。
洎卫之庄。
汉之祉。
褒之讲论六义。
琮之黄金一笥。
赫奕勋业。
代有其人。
夫乾之垂象也。
上将躔于五纬。
坤之导河也。
中条控于一曲。
□以毓粹应德。
岳以降神生贤。
贤可以为王爪牙。
德可以为国禦侮。
孰任其所事。
则公庶几焉。
曾祖则。
左卫骑曹参军
皇赠蒲州长史
堙厄卑位。
有才无时。
叶荡而困于先号。
圣人作而光于后命。
祖奭。
中书令河东公。
厚德载庶物。
直心尹天下。
齐七政于玑衡。
致一人于仁寿。
子孺周密
方进之通明
不是过也。
父爽。
皇赠朝散大夫鄜州司马
逊而守中。
敏以承德
故有台之乐。
未宠于王庭。
而斯皇之荣。
遂饰于泉壤。
三代继业盛达。
公承累行之庆灵。
禀中和之粹气。
粤自羁贯。
迨乎成人。
矗其堤防。
森是矛戟。
直节以成果勇。
温德而著令仪。
其行已也恭。
其亲师也谨。
从政也恪。
其取友也义。
奉长者之深诱。
不越中庸。
读夫子之微言。
取其大略。
公幼丁太夫人艰。
襁褓之内。
若有所失。
景云元年
先帝在藩。
以公女兄为妃。
申王之舅。
以外戚解褐。
左金吾卫中候
则知傅昭仪之淑德。
载诞恭王
李夫人之丽容。
荣协律
公循道执一。
体正无贰。
不以怙宠而倨贵。
不以苟荣而屑礼。
无何。
鄜州府君艰。
一粥之食。
杖而能起。
无时之号。
泣以继血。
先帝龙飞。
公犹在疚。
制令起复为左领军卫左郎将
赐绯鱼袋。
腰绖外除。
心丧内毁。
朝廷韪之。
开元二年
申王以伯舅重奏公为本府左帐内典军
九年又迁右卫率府郎将
十年又转剡王府咨议
十三年游骑将军
守左卫中郎
十八年定远将军
守左清道率。
或参桂岩之文雅。
或握兰锜之兵权。
肃宫道则荀理之清和。
翊周庐则卫绾之醇谨。
二十七年又加明威将军
右武卫将军上柱国
赐紫金鱼袋。
任同许褚
职惟万岁。
戎旅孔循。
禁卫斯整。
焕彼章绶。
崇其宠荣。
故一心事君。
凡迁徙官位。
不矫讦以沽誉。
不介独以轹偫。
所莅必闻。
所适必当。
来有其
去有其恩。
潘岳之一除。
免子文之三黜。
缙绅之士。
以为美谈。
其年七月
遇疾弥留。
有加无閒。
御医驿路。
中使在门。
犹能正不溷邪。
故巫觋莫进。
殁必合度。
故手足全归。
八月四日
终于长安开化里之私第。
春秋六十有一。
遗诫薄葬。
明主惊悼久之。
诏使就第赠物三百段。
一石。
葬者量借手力缦幕。
威仪箫鼓。
饰终之典。
斯为盛矣。
十二月二日
归窆于万洪固之原。
礼也。
羽仪道路。
观霍葬之纷纷。
龙虎冈原。
见胜城之郁郁。
公万顷旁汪。
千寻直上。
硕量瑰材。
敏识甘节。
家人莫见其喜愠。
时辈但美其风流。
其存也子罕之不贪。
其殁也国侨之遗爱。
故栾棘斩焉。
谓之善居也。
金革不避。
谓之从权也。
贵而不满。
谓之鸣谦也。
仕而守节
谓之公器也。
疾而得正。
谓之知礼也。
终而薄殓。
谓之达道也。
诗曰。
人之云亡。
邦国殄瘁。
其此之谓乎。
夫人王氏。
琅琊郡
昼哭之外。
庀丧字孤。
嗣子祐良等。
遑遑焉过礼之孝也。
哀哉。
碑篆尽假于余。
柔翰徒施。
实惭于墨妙。
贞石既刻。
有愧于色丝。
其词曰。
将军本冑。
出自周后。
羽父诸族。
展禽
自兹保姓。
才与时偶。
涉河居东。
贤哲代有。
鼎气潜毓。
河精阴受。
降生将军
百夫之首。
明鉴思莹。
洪钟待扣。
三纪典兵。
一心事后。
贤妃
名王之舅。
梁苑宠崇。
汉家恩厚。
朱轩绣轴。
金印紫绶。
渥洼籋云。
青萍冲斗。
位才上将
年未中寿。
遇疾彻悬。
全归启手。
杜陵东陌。
秦原北阜。
旌转城隅。
烟凝谷口。
属属孤允。
哀哀孀妇。
松槚浅深。
冈峦左右。
通沟刻石。
天长地久
呜呼将军
殁而不朽。
权载之 中唐 · 张荐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奉荣问。蒙示相国崔公往复书。
并诸墓铭奠文。及江西路上之作。
词致清深。华彩巨丽。
言必合雅。情皆中节。
琼瑰见辱。囊箧增辉。
又窃文矩。不胜幸甚。
相国于荐。中表丈人行也。
宝应中相国丈被褐营道
寓居陆阳。荐家于邗沟
耕于谢湖。每岁春蓺穫。
途由漕浦。相国丈时与故刑部刘尚书洋州户部兄弟同客是邑。
或承馀眷。留欢浃日。
无旷再时者数焉。洎相国丈以廷尉评宾于姑胥之幕。
柱下史退为临川掾。荐皆获见于湖海之间。
惠然相念。有踰曩岁。
其后作牧建安。属京师难故。
犹能抗大节。飞密疏。
奔问官守。远达巴梁。
荐掌史者。尝记兴元元年三月甲子诏书。
建州使者舒邓玢为嘉王府咨议。玢之所奉。
相国丈也。奏章于多难之日。
陈谋于必胜之地。由是见器于助主。
先定于中台。及夫徵入。
果领枢务。惜其忧勤为疾。
未几辞免。大庇生人之志。
徒郁于襟抱。以至于薨落。
搢绅先生所以长叹息者。抑有为焉。
相国丈与刘齐二公燮谐大政也。荐蒙过听之遇。
博士再入东观。三相连步。
同送拜职。荣之于心。
宁止迄今。阁老以志学之岁。
下帷覃思。与古人心会于经诰之上。
独行乎贞朗之域。逮于弱冠。
德辉彰闻。相国丈倾慕之不足。
愿申以姻好。讵假媒介。
直操椠简。阁老感深见托。
敬诺嘉命。磊落丈夫之事。
二君子交脩之甚休。精识妙鉴。
得贤斯盛。既而夫贵于朝。
妻尊于室。崔门绶带之庆。
其有极乎。及览后书。
援皇极元德之论。指匡张孔马之戒。
实当益友之目。岂惟佳婿而已。
又睹建昌房州志。文等昔年亦同游处。
嘉闻遗咨。过作者而不朽矣。
至如置奠东武之祠。兴恸子咸之述。
继美彦先之句。讽而诵之。
宝而藏之。有以见六义昭宣
百行醇备。名称赫赫。
宜乎哉。走素不敏。
猥列僚旧。岂误见厚投以至言也。
因怀昔游。聊占数□。
方氏族谱序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六、《铁庵集》卷三四
方氏之先出于神农,始得姓者曰雷,神农八代孙冈帝之子也。
黄帝蚩尤,以功封方山,食其邑,因氏焉。
子孙以世相传。
明与风力并驱,回从雷泽之游,赞乂洪水。
在夏曰相,勒绩中兴。
佐周者叔夐,见于秦;
赏与望与阳见于汉。
世居河南,有曰纮者遭新莽乱,过江宅,自是江左之方悉祖于纮。
纮生雄,为司马府君
雄生储、侪、俨。
和帝时,俨负文武材,辟三公不就,高蹈茅山
侪仕至南郡太守
储位历太常卿、黟县侯,有张文臣为之碑。
自得姓以来,其见于文字者如此。
侪、俨之后无闻。
生赞之、观之、弘之,皆当世知名士。
赞、弘子孙星居江浙。
本祖琡,乃观之之后,中间世次莫详,则谱不存之过也。
琡仕都督府长史,一子殷符为威王府咨议,统兵平巢,改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则僖宗中和四年也。
中丞之子七,其三早世。
有曰某,为户部侍郎,其子官于滁,因家焉者;
有曰某,守潭州湘阴簿者;
有曰廷滔,官尚书左仆射,子孙家于江州者。
吾祖廷范为温州平固,历宰长溪古田长乐县,遂卜居于泉之莆田,为聚族始祖,则中丞第三子也。
虽累赠金紫,而所宰三邑皆闽地,父老相传,至今犹号为长官
盖唐季俶扰,长史中丞子孙各家于其官。
长官既定为闽人,怆念故地,藁葬祖父,以寓之思,今乌齐与丰田二穴是也。
长官葬灵隐山。
虽仕闽,犹为唐官,至六子则王氏之闽矣。
仁逸水部员外郎,仁岳太中秘监,仁瑞秘书省著作郎,仁逊大理司直,仁载礼部郎中仁远秘书省正字
今绘像于广化寺之荐福,所谓灵隐长官六房是也。
方五季乱,所在分裂,豪杰无以为归,各仕于其国,长官六子适值其会。
龙兴,向之仕于其国者相与归仕于天子,而长官之子孙彬彬辈出,联翩高第,参错要路,遂与中州名臣抗衡,而长官之后始大。
今其来者各求以功名自见于世,方兴而未艾也。
故合天下之诸方不如莆之盛,合莆之诸方不如长官之盛。
枝叶蕃衍,冠冕辉映,所在充牣,几半于莆。
诘其从来,俱出六房,六房之出则一长官也。
噫!
由一人之身而至于以百计、以千计,盖将以万亿计而未止,亦可谓盛矣!
然人之情少则易亲,多则易疏。
吾宗最以多称,固有一族之居,五服之近,庆吊拜跪未尽废,卒然邂逅,熟视而揖,则其疏且远者相值于涂,憧憧往来,不相孰何,固宜。
噫!
由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曰涂人者利害不相及之谓也。
不相及犹可也,推其薄将有不得为涂之人者。
吾用是惧,此族谱所为作也。
得吾谱而观之,犹观水焉。
大川三百,支川三千,或流漫而愈长,或潴汇而滋浩。
或委蛇曲折(〔一〕),已微而复大;
或不安其所,溃溢而四出。
沿流究竟,则同出于昆崙之区、黄河之原,有本者如是夫!
凡今之所以相视如涂人者贯穿联络,同自一脉中来,观吾谱者尊祖睦族之心可以惕然而生矣。
远则难合,多则必散,势也。
势,吾末如之何,要之人人不可无此心也。
以孝弟之心相往来,则宗盟笃矣,风俗厚矣。
祖心也,吾也,将举宗人皆然,有不然者,彼独何
大琮窃慕古之贤人君子皆能自序其先世,笔史者亦为标之于其传。
前辈有自作谱例,载之家集,集行于世,谱亦随之。
其先世岂能皆贤,盖其无所闻知,随世磨灭者多矣。
以无所闻知之人,而得以辉煌于史册,著见于文集,有所附以为不朽之传,则贤子孙之力也。
顾其同时之人岂无自序自谱之?
而史之不传,集之不行,则遂泯焉。
为人子孙者勉之哉!
前辈曰立法以为谱,学者事也,盖以责子孙之好学者。
吾知勉而已,知尽学者之事而已,安能逆料其不传不行而遂已哉!
需次之隙,搜寻旧谱,纂次昭穆。
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从;
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寡。
来者从而续且补之,则可以至于无穷而不乱,长官子孙必将大有兴者,安知其不传且行也?
凡我族类,相与勉之哉!
荐福院方氏祠堂记1262年1月10日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闽中金石略》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钱塘
忠惠方公太史公《自叙》法,论述其世次甚远。
至唐末讳琡者,为都督府长史
子讳殷符,为威王府咨议,以平巢功进银青,兼御史中丞僖宗中和四年也。
中丞七子,第三子讳廷范,历宰长溪古田、长乐三邑,遂定居于莆。
怆念中原,稿葬祖父衣冠于乌齐、丰田,及卒,葬灵隐山。
以子贵,赐金紫。
然古老相传,犹号长官云。
长官尝欲营精舍以奉先合族而未果,六子水部员外郎仁逸、秘书少监仁岳著作郎仁瑞、大理司直仁逊、礼部郎中仁载、正字仁远协力以成父志。
请隙地于官,买南寺司业圃以益之,于是荐福始有院。
既共施宝石全庄田三十石种,又施南箕田七石种、南门田三石种,秘监也;
施漈上田三石种,正字也;
施濠浦田十石种,礼部也;
增景祥横圳田六石种,僧叔祖住山有麟也。
计种五十九石,产钱七贯二百六十五文,于是荐福始有田。
见于莆田令君吕丞祐之记。
旧祠长史中丞长官三世及六房始祖于法堂,遇中丞祖妣、长官祖二妣忌则追严,中元盂兰供则合祭,六房之后各来瞻敬,集者几千人。
自创院逾三百年,香火如一日,后稍衰落,赖宝谟公、忠惠公后先扶持而复振。
至景定庚申,院贫屋老,赋急债重,主僧宝熏计无所出,将委之而逃。
忠惠寺丞君悯七祖垂垂废祀,慨然出私钱输官平债。
经理两年,铢寸累积,一新门庑殿堂,乃帅宗族白于郡曰:「郡计取办僧刹久矣,新住持纳助军钱十分,满十年换帖者亦如之,问助军多寡,未尝问僧污洁,刹乌得不坏?
愿令本院岁纳助军一分,岁首输官,主僧许本宗官高者选举」。
又曰:「院以葺理而兴,以科敷而废,今后除圣节、大礼、二税、免丁、醋息、坑冶、米面、船甲、翎毛、知通仪从,悉照古例输送,惟诸色泛敷如修造司需求陪补、僧司借脚试案等,官司所济无几,小院被扰无穷,乞并蠲免」。
郡照所陈给据,仍申漕台、礼部,礼部亦从申符下郡县。
乃谂于广族曰:「南山,祝圣道场也。
岁满散日,族之命士有随班佛殿而不诣祠堂者,自今祝香毕并拜祠,饮福院办面饭,并劳仆夫。
灵隐金紫墓昔拘烝尝分数,命士、举人监学生多不预祭,自今省谒,院办酒食,请众拜扫。
内赴官入京人免分胙」。
众议曰:「宜著为规约,愿世守之」。
寺丞属余记其事。
余惟古之尚论世家者,曰种德,曰积善。
成季、宣孟无后,皋陶、庭坚不祀,非种积之不善,殆显扬之未至。
初,长官以孤身仕闽,犹为唐官。
及五季分裂,仕者各就其方,六子皆仕王氏。
入宋,长官诸孙擢科甲、以文业著见、号名臣者项背相望,遂为本朝故家甲族。
余读忠惠序谱之言曰:「合天下诸方莫如莆之盛,合莆之诸方莫如长官之盛」。
秘监五传而有宗卿焉,礼部九传而有忠惠焉。
宗卿哭奏陵寝,泪溅御袍;
忠惠昌言伦纪,语触天颜。
闻其风者,百世兴起。
七祖种积于前,二贤显扬于后,其世祀也宜哉!
新祠成,并祀二贤于两傍,以为万世臣子轨则,非直侈方氏一门衣冠之盛而已。
寺丞方盛年而继先志,捐私财而倡义举,力善进德未已,余当屡书不一书。
宗卿讳庭实忠惠讳大琮,宝谟讳信孺
寺丞名演孙,方需次建昌守。
僧法通,刺血书《楞严》、《华严》二经者,寺丞之所选举。
始院惟一僧,通至未几,变律为禅,今有十二僧,略如丛林云